1230|the day after tomorrow

沒有一部災難片如《the day after tomorrow》(中譯《後天》)如此讓我記憶深刻。那年ZLDFTP幫的一幫小子小女們半包場式的在翠苑電影院觀看了這部電影。那天下大暴雨,從不遠處的一品砂鍋走到翠苑電影院,全身濕透,加之在影院內吹了快2個小時的超勁空調,對影片的冰雪天氣真是如全息電影那樣感受。

之后再看幾遍the day after tomorrow都沒有了這種凍得徹頭徹尾的感覺又身臨其境的危機感。

翻看那時看完之后寫的一點東西,冒充影評,卻怎么看只是一個胡思亂想之作。放上來獻丑看看。

對了,那一天是2004年5月31日。

—-

The Day After Tomorrow

导演: 罗兰·埃默里赫 (Roland Emmerich)
编剧: Jeffrey Nachmanoff / Roland Emmerich
主演: 丹尼斯·奎德 / 兰·赫尔姆 / 杰克·基伦哈尔

官方网站: www.thedayaftertomorrow.com
上映年度: 2004
语言: 英语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imdb链接: tt0319262

看多了科幻世界,常常为着人类的未来担心,每每与人谈起未来,总是有一种无法释怀的情绪存在。The day after tomorrow,我们将面临如何的世界,想来自己也不是很清楚。

后天(台湾翻译为明天之后),让我们想象了一把我们的未来是如何的世界。强烈的龙卷风袭击着摩天大楼,汹涌的洪水如巨龙般涌入纽约城,冰层和白雪覆盖了整个地球表面。一切看起来那么的真实。特别在看电影那天,下的是大雨,我们一帮人都是落汤鸡般进入电影院,那时的感受跟电影里的人们有着类似的感受。

或许有人说这是“好莱坞一贯的特辑和无聊剧情外的科幻灾难片”,或许有人说那里的气象理论根本不成立,那又如何,电影看得那么斤斤计较,我想还不如不看。至少我认为,这本电影带出了环保的意识。我想,肯定有很多人在看完电影后对环保这两字有了更新的理解吧。那这本电影总算没白拍。

影片还有另外一个让人感觉好玩的地方就是,不再是美利坚合众国来作救苦救难的上帝,而是发展中国家。这次是发展中国家人民拯救了美国人。影片对美国破坏环境政府又不肯担负保护环境的责任、不肯免除拉美国家的债务、歧视别国移民、对待第三世界国家的傲慢态度以及以人类拯救者自居等政策和态度进行了辛辣的嘲讽。

1017|练习曲

走到香港,購物之處走來走去最多就是旺角。旺角有什么好,旺角有蘇豪,旺角有球鞋街就是所謂的女人街,旺角有信合,旺角還有幾家樓上鋪的書店。我最喜那幾家書店。每次去逛逛也好的。

田園書店每次買書超100就送10元coupon,那次手頭上有5張,放了很久了,要消耗掉才行。于是,就看看有什么書可買。挑中了一本池宗憲的《茶席 曼荼羅》,一本《單車環島 練習曲》。

《單車環島 練習曲》 搭配《練習曲》看,先有《練習曲》(電影),后有《單車環島 練習曲》(書)。如果次序調換,就有點摸不著頭腦 – 如我。

電影的故事很簡單,一即將要畢業的大學生趁最后一段校園生活,請假騎著自己的單車環島旅行,途中遇到了一些人、一些事、一些風景。所有的人、事、風景構成了他七天六夜的旅行。

而書是搭配電影,由導演與其友人 一起再環島,然后經過當時電影一些拍攝的場景進行的一些說明。時隔一年,發覺他們拍的《練習曲》帶動了不少人進行單車環島旅行。挺羨慕臺灣的,一輛公路車都可以環島,可見臺灣路況之好。更加羨慕有幾段路竟然是單車專用道,so cool。

書中發現一些讓人很有感覺的句子

“經常散步及騎自行車的人都知道,驅除心中的憂慮與躊躇… …是很困難的事。動盪的心情似乎陪著你出遊,很快地,心里就浮現一個小劇場,你扮演各種角色,用五、六種不同方式排演著充滿著懼怕或期待的臺詞”

“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了。。。”

“單車是指一個人的車”

“騎車大部分的時間,真的都是一個人的事。這種漫漫爬坡路,就算有車友,你能看到也常是對方的背影或者後方蟻步前行的身影… …只能是一個人,得面對自己的身體:是目光前視、是緊握車把、是腰的使力、是腿的踩踏。得面對自己的心智,身體越緊繃專注,心靈常是越無拘無束的飛翔。”